本文内容来自于2022年读书小组每日推荐,2022年是艰难的一年,也许读书能让自己静下来。
好好阅读,如同好好吃饭,让书籍抚慰心灵,让精神得到满足,也许这就是不错的应对方式。
标题: POINTer.ead读书如抽丝小组-2022年11月-12月推荐书目列表
来源:POINTer.ead读书如抽丝小组
整理:Dazzle
发布:诸葛梦宇
2022年11月
2022-11-01
书名: 《母乳主义》
作者: 考特妮·琼格
推书理由via燕公子
虽然听上去好像和还未生育的人没有关系,但是这本书是通过母乳展现的女性社会问题进行深入浅出的探讨。
首先母乳喂养的历史就非常有意思,最早的喂养方式是有钱人贵族不母乳喂养,而是找乳母,不仅欧洲贵族如此,咱们东亚对奶妈这个概念更是非常熟悉。
但是随着文明的进步,封建王朝推翻,至少不再赤裸裸剥削其他人。母乳喂养成为大多数家庭哺育孩子的唯一方式。
随着工业革命发展,女性的觉醒,越来越多的女性有了工作,母乳喂养开始变得艰难,因为工作的妈妈们几乎很难完成母乳喂养,反而变成中产阶级以上,有钱有闲的母亲们才有资格全职在家母乳喂养。
后来,奶粉公司们越做越大,传到了世界各地,这时发生了一些很凄惨的事情。那就是使用奶粉的发展中国家的小孩很多生病,甚至死去。
是因为什么呢,很多原因,有的地方根本无法取得洁净水源,不干净的水泡了奶粉,小孩喝了当然生病,还有的就是家里舍不得用奶粉,两天量的奶粉,贫穷母亲们硬是多加水,给孩子喝了两礼拜,这种奶和白开水没什么区别,孩子差点饿死;还有的地方,根本没有冰箱,喝了一半的泡的奶在室温下容易滋生细菌,贫穷家庭没有这个意识,当然也舍不得扔,在这些情况下,奶粉其实不如母乳对孩子好。
那么母乳喂养是不是真的比奶粉好呢?我们经常听说什么母乳喂养的小孩就是健康,抵抗力强,是真的吗?本书里说,目前并没有确切数据能证明这件事。因为母乳和奶粉分别喂养的参考组实验难以进行,只能靠观察。
观察的话又有很多干扰条件,比如,母乳喂养家庭因为妈妈要喂奶,她不得不戒烟,所以母乳喂养的小孩呼吸管更容易健康,也许和母乳的关系并没有那么大,而是和吸烟有关;
再比如,能够母乳喂养的妈妈,可能已婚的比较多,那么母乳喂养的小孩更健康也不一定是母乳,而是单亲妈妈照顾小孩更艰难等等;
但整本书并不反对母乳喂养,她写这本书,是因为她有次在公共场合遇见一个拿奶瓶给小孩喂奶的妈妈,她看向那个母亲。母亲立刻手足无措解释道,因为我有无法泌乳的疾病,所以才不得不给小孩喂奶粉的。
她就想,妈妈们需要这样解释吗,难道不母乳喂养就不是好母亲吗?除了不泌乳的产妇,还有生活压力大的,手停口停工作的,这些人群需要背负“不母乳就对孩子不负责”这样的重担吗?母亲们,应该有选择的权利。
2022-11-02
书名: 《人体交易》
作者: 斯科特·卡尼
推书理由via燕公子
这是美国调查记者写的一本纪实报告。
一个人值多少钱?
假设你身体健康,身高170,体重65公斤,肾功能正常,心脏以每分钟70下稳定跳动。
你的血液可以分离成血浆,红细胞,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可以拯救手术台上的失血孕妇;
你的韧带可以从骨头上刮下,移植到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受伤的膝盖里;
你的头发可以制成假发卖给演员去拍古装戏,或者还原成氨基酸成为食品添加剂;
你的主要器官,心肝脾肺肾,可以让器官衰竭者延长寿命;
你的角膜可以让盲人恢复视力;
甚至你的精子/卵子可以帮助不孕不育家庭,生出小孩。
你全身,可以卖多少钱呢?
在美国,大概算下来是25万美元,但在亚洲国家,就要便宜得多。
大家都知道人体是不可以买卖的,但是,为什么不可以呢?如果可以买卖,我们将面临什么样的可怕境地?
如果心肝脾肺肾这些器官不能买卖,大家很容易理解,那为什么血液这种可再生的东西也不可以买卖呢?卖血的人可以拿到钱改善生活,买血的人可以救命活下去,不是双赢吗?为什么全世界都采用“无利益”的捐血制度呢?
对人体交易感兴趣,看看以印度为首的贫困亚洲国家,在人体交易市场遭受着怎么样的苦难。
人,不应该成为备用零件的集合体。
2022-11-03
书名: 《犬之力》
作者: [美] 托马斯•萨维奇
推书理由via燕公子
看过电影的朋友,可能已经知道故事讲了什么,尤其是很多朋友就是冲着“本尼迪克特下海了”去看的。
我看好多人都说以为电影里有“叔侄恋”,因为两个人物的关系是菲尔(本尼迪克特饰演)的弟弟娶了彼得(柯蒂斯密特麦菲饰演)的母亲。其实这本书很妙的是,它并不是在讲一个同性恋的故事,而是在讲“娘炮与阳刚”。
犬之力,这个书名到底什么意思,故事当然和犬没什么关系。这来源于《圣经》里的一句:救我灵魂脱离刀剑,救我所爱脱离恶犬。
可以结合前几句来看:
“犬类围着我,恶党环绕我;他们扎了我的手、我的脚。
我的骨头,我都能数过,他们瞪着眼看我。
耶和华啊,求你不要远离我;我的救主啊,求你快来帮助我!
求你救我的灵魂脱离刀剑,救我生命脱离犬类。
救我脱离狮子的口;你已经应允我,使我脱离野牛的角。”
大家可以把恶犬理解为一种迫在眉睫的,让人痛苦又恐惧,巨大的碾压性恐怖。你无法逃脱,因为恶犬太强大,你也无法反抗,因为它数量太多。
在书里犬之力就隐喻着包含殖民,阶级,性别,传统等等压迫。
这本书发生在美国西部,大家都知道西部牛仔,美国最阳刚的男人!即使是身为同性恋的菲尔也认为“娘娘腔”是不对的,丢脸的,可以进行羞辱的。
这本书写于1967年,作者本人在书里就质疑了“男性传统阳刚就是正确的吗”,“娘炮是如何赢得胜利的”。
不给大家过多透露故事情节,用书里的一句话送给大家,“做善良的人,就是要为爱你或需要你的人除掉路上的障碍。”
2022-11-04
书名: 《猫眼》
作者: [加]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推书理由via燕公子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也是《使女的故事》《盲刺客》的作者。
《猫眼》讲的是女孩之间的互相霸凌。权力在小女孩手上互相转换,非常迷人。
女主角伊莱恩爸爸是昆虫学家,所以经常带着孩子们开车跑到加拿大各处,收集标本,防治虫害,所以他们一直过着游牧民族般的生活。后来爸爸被多伦多大学聘用,才开始买房,稳定地住下来。她认识了卡罗尔,格雷丝和科莉迪亚,三个少女时最好的朋友。
很快,伊莱恩就变成霸凌对象,但这种霸凌非常隐形,没有殴打,没有辱骂,是一种批评和教育。
科莉迪亚是几个人当中年纪最大的,所以她有“规矩”比如会挑剔伊莱恩的走路姿势,背没有挺直,科莉迪亚和其他两个女孩会在放学路上,让伊莱恩走在前面,在后面监督她是不是挺直了。
如果她表现得很好,那还有别的规矩在等她,比如有次科莉迪亚说,按照构词法,捕鱼(fish)的人叫做渔夫(fisher),那么像你爸爸那种抓虫子(bug)的人呢?
伊莱恩结结巴巴地说,那叫bugger?(bugger有笨蛋的意思)
于是科莉迪亚脸色立刻变了,可以这样骂自己的爸爸吗?伊莱恩你真的很没有教养。
伊莱恩也想过逃避,借口说,妈妈要自己在家帮忙做家务,小姐妹团就会来她家对伊莱恩妈妈说,女士,我们想找伊莱恩一起出去玩,可以吗?
作为家长,当然是很乐意小朋友们多交朋友,多一起玩啊,自然答应了。于是,伊莱恩又多了一项罪名:撒谎。
我读的时候,特别能感受到,为什么这种隐形霸凌她无法告诉别人,一方面,当然是她需要朋友,另一方面,要怎么说呢?你要怎么跟你妈妈讲,讲小姐妹说你驼背了,妈妈可能会说,她说得不错,你要注意脊椎健康。
我也反过来想,如果以后小孩遭遇到霸凌,家长到底能怎么办呢?后面,权力有了流动,具体是发生了什么呢?
2022-11-05
书名: 《母体代码》
作者: [美] 卡罗尔·斯蒂弗斯
推书理由via燕公子
是一本很新的美国科幻小说,说很新,是因为作者设定的大背景“美国德特里克堡病毒泄露,造成流行病世界大流行”。
是不是非常眼熟。
这种致命病毒失控了,人类几乎灭绝。为了种族延续,科学家们利用机器人孵化育儿,但在养育人类小孩的过程中,AI逐渐有了自我意识;它们和长大后的人类小孩将面临一场战斗。
我觉得比较有意思的是,看的时候你不由会想,是如果那啥病毒真的在平行宇宙吞噬了大部分人类,我们现在在如何生活着?
2022-11-06
书名: 《危险的愉悦》
作者: [美] 贺萧
推书理由via燕公子
这本书的副标题叫做:20世纪上海的娼妓问题与现代性,作者贺萧,UCLA的历史系教授。
本书60万字,引用了大量的史料和当时的情色小说,比如《九尾龟》《品花宝鉴》,作者极力想还原,当时历史背景下的上海娼妓真实生活状况,形成原因,阶级分层。比如,大量文人墨客都描写的高级妓女,比如书寓长三,就是大家想象中的名妓,可以陪着客人吟诗作对,舞文弄墨的,其实大量的底层妓女是无法拒绝老鸨安排的接客的,书中注释里写,在《上海黑幕汇编》里说,雇来的女人,一个月可以歇二至四夜,但是“养女”“典押女”每夜要接客三四回,从不得歇,除非是得了大病。
本书既然叫危险的愉悦,先讨论了愉悦,比如文人墨客们留下的荤笑话,嫖客们的花招与伎俩,当时上海有很多嫖妓指南,就是指点嫖客们如何不要落入妓女的小陷阱,比如“节气不要去妓院,去了就要多花犒赏和礼品钱”还有对妓女们要嘘寒问暖,带她上戏院,不停剥高级糖果给她吃,做这些事拢共也花不了多少钱,但会赢得妓女的感激和好感,比办十桌花酒的效果都强。(本人看到这里:不得不说诡计多端是一种传统)
除了愉悦,大家更应该关注到的是危险,娼妓盛行必然会带来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那就是人口买卖。这些人口买卖中,有一些是绑架被迫的,还有大量的是被家庭卖掉,被卖的妓女有时候也是知情的,她们对家庭怀有责任,又需要家庭支持(有很多妓女后来和妓院打官司,都需要家庭帮助),所以无法和家庭闹翻。
这本书史料翔实,娓娓道来,因为是女性作者,天然充满对女性的人文关怀,对娼妓议题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下~
2022-11-07
书名: 《我居于无限可能》
作者: [加]多米尼克·福捷
推书理由via燕公子
这是一本美国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的很特别的传记。
艾米莉狄金森是一个非常神秘的诗人,她一生未嫁,在她生前也只有几首诗被匿名发表,一直到她逝世以后,在她的箱子里才发现1700多首诗。但是她从25岁起就拒绝一切社交了。起初她只是不爱出门,后来,她连花园也不去了,到最后,如非必要,她连卧室门也不出。
可是就在这如隐士般封闭生活里,艾米莉写出了最热烈最真挚最纯真最崎岖的诗。
“只要在纸上写上几行句子,甚至几个词语,她就能从这不可名状的紧迫感中得到些许宽慰和片刻松弛,终于获救了。她究竟是从什么样的不幸中获得了这些诗句的灵感?是遗忘,是死亡,还是熔炉般的世界,她也说不上来。
为什么说这是一本很特别的传记,和传统的传记书籍不一样,本书以散文诗的形式,重现了艾米莉的一生。
艾米莉是个什么个性的人?“她不愿乖巧。雏菊并不规矩,天空中排成人字的黑雁也不顺从。她仰慕的,是辛辣如芥,是癫狂似草。”
艾米莉有爱过什么人吗?她曾经写信给一个叫做“master”(主人),她动情地写道:“主人,请打开你生命的大门,让我进入,长长久久住在里面,我永远也不厌倦。当你要安静,我绝不有一点吵声,当你最乖的小女孩。”这个master是谁,至今学者并无定论,也可能是虚构的人物。
又有研究说她是女同性恋,爱的人是她的嫂子苏,“她看见他们谈笑风生的样子,心头像是挨了一记重拳。她心中已是一片漆黑,有一种情绪将她吞噬。双重的妒火在她胸中燃烧:她既嫉妒奥斯汀对苏的爱,又嫉妒苏对奥斯汀的爱有回应。她想要独占双份的爱,现实却是双重的欺骗,甚至是三重的—连她都背叛了自己的心。”(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美剧《狄金森》,里面对这段百合之爱大拍特拍。)
艾米莉对诗歌是什么态度呢?
“但我读到一本书,它让我奇寒彻骨,怎样的熊熊火焰都不能使我温暖,我知道,那是诗。”
“让我感觉有什么在撕扯我的头颅,我知道,那是诗。”
艾米莉有一天夜里读了一本书,作者是法国人,在书中讲述了一个犹太人活过一百次人生的故事。一百次人生,艾米莉想,那又怎么样,他一次都没有当过小鸟。
2022-11-08
书名: 《有花生的寻常一天》
作者: [美] 雪莉·杰克逊
推书理由via燕公子
这是本恐怖短篇小说集,作者是著名的雪莉杰克逊。她是斯蒂芬金的灵感来源,也是尼尔盖曼的文学偶像。她的短篇小说《抽彩》被选入美国高中课本和大学英语系讲坛。她本人的作品也多次获得爱伦坡奖,欧亨利奖等等。
这些荣誉之外,是雪莉杰克逊的恐怖风格,不是电锯人那种血哧呼啦,也不是咱东亚恐怖那种恶鬼报仇,她写的恐怖来自于普普通通的现实生活,属于网友会说“细思极恐”那种,场景和事件都很常见,比如《抽彩》这一篇,讲某个村庄有一个传统,一年一度的抽奖盛会,村里的所有人都集中在村中间的广场,小孩子们嘻嘻哈哈踢石子,主妇们还聊着家长里短,有人已经做好搓手期待,有的人刚吃完晚饭匆匆赶来,主持人萨默斯先生郑重地按照首字母顺序一个一个喊人上来,手伸进箱子里摸,摸到的人会中什么呢?一台洗衣机?一次长岛游?大家来看就知道了;
我还很喜欢《回来吧路易莎》,讲的是一家人的小女儿失踪了好几年,他们全家苦苦寻找,登寻人启事,播广告啊,但有一天,邻居家在附近的城市带回来失踪的小女儿路易莎,是真正的路易莎吗?
还有《度夏的人》,一对老夫妇到乡村的避暑别墅度夏,通常每年9月就会回纽约,但是这次他们觉得反正也退休了,也没什么着急回去的理由,不如多呆一个月,老太太去杂货店买东西,店主对他们留下来很惊讶,说,从没有人九月以后还住在湖边;她去食品店买东西,老板说,以前,九月第一周之后,留在湖边的人都走光了。老夫妇乐呵呵说,让我们感受一下湖边的秋天吧。他们又遭遇了什么呢?”
2022-11-09
书名: 《西线无战事》
作者: [德] 埃里希·玛丽亚·雷马克
2022-11-10
书名:《四千周》
作者: [英]奥利弗·伯克曼
推书理由
人这一辈子很短,用具体点的数字计算,就算能活到80岁,也就是短短四千周。按照现在的岁数计算我们又能蹦跶多少周?
这么一看是不是觉得这本书在制造焦虑?其实不是的,这是本全球现象级“反时间管理”的书,硅谷反卷先锋了可以说是。
这本书讲述的是如何充分利用时间,但作者的重点是让我们意识到:优化时间的所有努力都是徒劳的,你越想征服时间,就越有挫败感(当然我觉得确实会有一些超强信念感的人能做到“征服时间”,但是我不行,我时常在这上面有挫败感)。所以这本书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就是高效其实是一个陷阱,他只会让你越来越忙碌,形象地说,将垃圾清理干净,只会让垃圾更快出现。
中间我比较喜欢的一段是他讲拖延症的。各位拖延症们有没有发现越是拖延的事情,其实对你越重要。拖延的真相不是懒惰,而是你对结果的过分期待。换言之,只要你不去面对他们,就不用面对自己的能力有限,也不用承受落空后的痛苦。所以我们需要的其实是正视自己,而不是事事妄自菲薄。接受自己是个人,终究才华有限,时间有限,对事件和他人行为的控制也有限。
另外作者也提供了10种方法,帮我们接受生命局限,接受世事无常,接受自己的渺小。比如专注一事,在做事之前,应该先考虑放弃什么;比如注重完成,用心关注已经完成的事;比如静默无为,练习什么都不做。总的来说这本书的核心不是让你不去忙,而是教我们如何在忙中享受生活,不被焦虑和内耗裹挟,更加专注自己,专注当下。
这是本今年9月才出版的新书,有时间管理难题、拖延、焦虑内耗的朋友们不妨来看看这种新观点~(感叹下估计现在全世界的精神状态都一样……反卷概念都快是硬通货了)
2022-11-11
书名: 《深蓝的故事》
作者: 深蓝
推书理由
这本书是基层民警深蓝写的一部自己亲身经历的非虚构文学,一共三部,昨天一口气看完了第一部,十几个真实的小故事,文学性不强,但是当睡前故事集不错~
作者一开头就抛出了为什么基层民警好像更偏向于“和稀泥”这个问题。他说他刚毕业的时候就决定不跟他的同事们“同流合污”,将一对一周打了三次架还闹到派出所的夫妻按照《治安管理处罚法》拘留。结果因为拘留在丈夫的“行为档案”上记下了浓重的一笔,断绝了他与妻子和解的可能,丈夫将自己前途尽失归过于妻子的斤斤计较,所以在结束拘留后不久的一个深夜,他将尖刀对准了妻子,造成了悲剧。
作者很自责,同时也带给了我思考,依法处理是很简单的事,但真的能解决问题的本质而不激化吗?我觉得依法解决有效的前提是,大家都有同一个道德标准,并且有坐牢之后悔改的“正确路径”。但是大部分人不是这样子的,惩罚只会加重他们的仇恨,导致更疯狂的行为,那到那时候,单纯的依法办事,真的有效吗?法律与制度自有明确的界限,生活却时常黑白不分,而人心之幽暗乃至人性之复杂,更远非单纯的善恶、对错所能简单归类与分别的。
这本书里面就讲述了这类型很多很震撼人心的小故事,让我忍不住感叹真的没有比现实更加魔幻的地方了。我印象最深的是“就怕真的把领导告倒”这个案件。这个案件是某银行前员工因为政策规定,在合同劳务期间没能分到房,本来也没什么,后来她打听到有其他人走后门通过关系分到了房,觉得很不服气,就不停地上诉信F。她的原单位领导选择息事宁人,就不断给她补偿。但她并不满足,仍然隔三差五上访,自称是要“保持威慑力”。直到有一天,她一直投诉的那个领导真的被查了,她反而开始失魂落魄。因为这就意味着她的财神爷没了,原来的补偿也因为不合规被全部没收了。究其本质,她其实从未在乎过自己行为的正义性,她只是通过这种方式为自己牟利罢了。非常具有“当你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着你”的哲学意味。
我觉得这不仅是一本故事集,也算是一本生活哲学。我们要从悲剧中汲取生活的教训,尊重悲剧、尊重生命、尊重规则,这是作者想要传递给我们的内容。
“不一样的人生总会有些许相类似的经历,也许悲剧更具穿透力。用真实的故事惊醒现实的迷茫,也许就是警察这份职业的意义所在吧。”
2022-11-12
书名: 《界限》
作者: [美] 内德拉·格洛佛·塔瓦布
推书理由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听说过叔本华的“刺猬理论”
“人就像寒冬里的刺猬,互相靠得太近,会觉得刺痛;彼此离得太远,却又会感觉寒冷;人是必须保持适当的距离过活。”
人际交往靠的更多的是感觉,一旦遇到道德感低下的人侵犯到我们的界限,就很容易陷入失衡的状态,影响自己的心情和生活。
这本书的作者塔瓦布有14年心理治疗师的从业经验。她发现,大多数前来接受心理治疗的人都不知道人生是有界限问题的,而界限问题在他们的生活中比比皆是,如缺乏自我关爱、讨好型人格、回避型依恋、把过度亲密当作社交手段、容易被情感操控和道德绑架、时间管理困难、情绪易受社交媒体影响等。听完他们或哀怨、或苦恼、或心力交瘁、或自责不安的故事,她总是温和地告诉他们:“你的问题出在界限上。”
界限的本质,是对所有权的认知,跨越界限,需要征求对方的同意;不干涉别人,才是真正的修养和成熟。
这本书提供了一套简明扼要的方法,帮你判断自己是否存在界限问题,探讨你对界限的需求程度,教你一步步地设定和执行自己的界限,同时又不会感到内疚,厘清与他人的关系,有勇气展开健康的人际交往。
算是本心理自救、强化信念的指南,信息密度较低~希望大家可以认识界限并正确地利用他来过好当下的生活。
2022-11-13
书名: 《贸易打造的世界》
作者: [美国] 彭慕兰/[美国] 史蒂文·托皮克
推书理由
想知道一块1896年铸造的墨西哥银元是如何辗转成为江西山区革命根据地流通的货币吗?
口香糖又是怎么开始国际大流行的?背后又隐藏着什么血汗故事?
稀土金属作为日益重要的战略物资,其市场为何由中国支配且难有真正竞争者?
本书以贸易为线索,通过市场准则形成、运输、致瘾食品的经济文化、暴力经济学、如何打造现代市场、工业化与去工业化等主题,将世界体系分析与地方研究的观点结合起来,以7个主题、92个史实故事生动展现了600年来世界经济的发展与变化,以及21世纪人类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有些挺有意思的话题,比如说古柯碱成瘾的发展历史、吃得多与城市革命的关系等等。
总的而言是本通俗易懂的好书,知识点很密集。作者彭老师的本意是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来更多启发,能把普通人对于历史进程的积极参与表现出来。但是我觉得对我来说内容有点点太散,查了下确实就是两位作者发于刊物上的文章小合集……不过整体性不强的一个优势就是可以随时拿起随时放下,适合碎片时间慢慢看或者当睡前读物。(翻译有点不太行,英语好的可以找原版)
2022-11-14
书名: 《看不见的女性》
作者: [英]卡罗琳·克里亚多·佩雷斯
推书理由via官方&Dazzle
世界对女性的忽视或威胁,存在于每一次凝视,每一趟公交,每一间厕所,每一个普通的工作日,存在于你我生活的每一处隐秘角落。
女性承担了75%的无偿照护工作,每年为全球GDP贡献10万亿美元
——却休息得更少,得不到报酬,缺少社会支持;
女厕经常排长队,男厕却基本畅通无阻
——因为女性生理构造不同,所需的如厕时间是男性的2.3倍,而男女厕普遍被设计成相同大小,且男厕因有小便池而能容纳更多人;
女性遭遇车祸受轻伤的可能性比男性高71%,重伤可能性高47%,死亡率高17%
——因为汽车根据男性身材设计,碰撞测试假人几十年来都以男性为基准,即使近年采用女性假人测试,也未考虑女性的肌肉质量分布与骨密度等生理差异;
同样的药物,女性服用后效果远不如男性
——因为相当多的药物实验未将女性纳入研究,90%的药理学论文只描述雄性动物的研究,男性身体被用来代表全人类。
从公共交通到政府决策,从工作场所到医院手术,在大量“性别中立”的规则背后,男性往往被视为默认选项,女性则被视而不见。
【上周五晚上去吃饭的时候路过一家书店,刚好看到这本书摆在橱窗里,周末就抽空去翻了下。正如脱不花所说这是本拥有大数据的“波伏娃”所著的书,这里面从医疗、就业、住宅规划等方方面面解释了很多对于女性来说不友好的设计所拥有的底层真相,很有启发,买了实体书有空精读下~】
2022-11-15-01
书名: 《中国外卖》
作者: 杨丽萍
财新周刊2022年39期:
梁启超有句名言,“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已”,指出所谓正史只记录历朝帝王将相,缺乏对普通人的关注。其实,不仅是史书,古代各类文人笔记里,也少见对当时社会的描绘。有鉴于此,梁启超把一些传统史学方法与西方近代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相结合,构建起一套“新史学”。他明确主张,历史当“为社会一般人而作,非为某权力阶级或某智识阶级而作”。
历史学家负责保存过去,那么当下正在发生的事要由谁来记录呢?答案可能是社会学家。看看社会学著作里记录的普通人,我们会发现,世上有千千万万的人和你一样,自己的痛苦一点都不特别;那些过着不一样生活的人们,同样各有说不出的苦。我们每天都能见到的外卖骑手、快递小哥、公寓门卫、小区大爷、公司白领等,经过几十年、几百年时间后,也会成为历史的一部分。梁启超肯定想不到,他所看重的“史家目的”,比如“在使国民察知现代之生活与过去、未来之生活息息相关,而因以增加生活之兴味”,最终可能是由社会学家来实现了。
社会学与历史学的确并不隔阂。米尔斯、布迪厄等社会学家,以及布洛赫、布罗代尔等历史学家都认为,历史学与社会学存在密切关联。人们只有回溯历史,方能理解当下社会现象的由来;而历史和现实又是统一的,没有对当下社会的深入了解,就不可能看懂过去发生的一切。
推书理由
中国差不多有700多万的外卖员,是人口中中非常大的一部分,他们的生活和我们的生活是纠缠在一起的。根据2020年饿了么蓝骑士调研报告,外卖员九成九以上为男性,八成来自农村,安徽、河南、四川为骑手输出大省。这样的描述,和我们给一件物品贴上标签没什么不同,我们对他们的印象还是很模糊。他们的日常是什么样的?他们有什么烦恼?他们有理想吗?为什么会选择当外卖员?他们在外卖员之外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呢?这本书借由一些真实采访故事,帮我们了解到这个群体的生活。
2022-11-15-02
书名: 《纽约巨像》
作者: [美] 科尔森•怀特黑德
推书理由via财新
这本书的作者不是社会学家或历史学家,而是一位作家。怀特黑德生在纽约,长在纽约,了解关于纽约的一切。他以意识流的文学手法,记下了纽约人的真实日常。一名上班族只是清晨起床、吃饭、等车,就已“精疲力尽,一败涂地”。作家的观察比学者更加细腻,怀特黑德甚至注意到地铁上有人过早离开座位,而地铁没有到站,座位已被人占去的尴尬。
时报广场是纽约地标,世界上最繁华的商业区之一。在高楼间,有扶老携幼的游客、奔走叫卖的小贩、来来往往的演员。值得注意的是路边一家旅行社,只卖离开纽约的单程票,生意一向不错,因为倍感孤独、疲惫,意图“逃离纽约”的人总是络绎不绝。
一个残酷的现实是,“每个人都记得这座城市,而城市只记得其中的一些人。”因此,怀特黑德给纽约总结的“城市章程”是:“我们有消失的权利。这座城市忙着掩盖一切痕迹。这是不变的定律。”
2022-11-16
书名: 《当我们不再理解世界》
作者: 本哈明·拉巴图特
推书理由
“我很痛苦,又感到很无助,眼睁睁看着我的时间观念、我坚定的决心、我的责任感和分寸感都被一并摧毁! 这美妙的地狱,除了你们,还能归功于谁呢?请您告诉我,所有这些疯狂是从何时开始的?我们从什么时候起就不再理解这个世界了?”
这是本很有意思的……小说?传记?emmmm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形容他。作者收录了五则以真实人物为原型的故事,而这原型是“毒气战”的发明者弗里茨·哈伯、“黑洞理论”的提出者卡尔·史瓦西、得了肺结核的埃尔温·薛定谔以及天才物理学家沃纳·海森堡等一大批科学巨匠,主要描述了他们是如何像普罗米修斯一样为人类取火的。
但是作者的文本又模糊了历史、回忆录、散文和小说的边界,又真实又虚幻,各种隐喻各种疯狂。第一篇作为开篇来讲,可以给读者非常大的新鲜感,作者每每提出宽泛的概念,然后迅速进行降级,在举出大量的具体例子后又迅速转向下一个宽泛概念,如此周而复始。这种逻辑更接近印欧语系的口语表达,与中文有极大的不同,而作者将这种口语表达的习惯更加丰富化,加入了很多文学特质,这可能是让读者们感到耳目一新的原因。
书不厚,短小精悍,科学家们的文学小史,有兴趣的可以看看~
2022-11-17
书名: 《详谈》
作者: 李翔
推书理由
直接借用官方吧“《详谈》系列是一个长期的知识工程,是一部以人为单位的当代商业史。作者李翔会找到这个时代优秀的商业实践者和价值创造者,与他们深度对话,把他们的成就、经验、方法和挫败一一呈现给你。”下载版只找到了李晖的,有别的下载版欢迎上传~
目前已经出版了贝壳网创始人李晖、三顿半创始人吴骏、00后群体、打造背背佳好记星8848营销神话的创始人杜国楹、新荣记创始人张勇、 前美团外卖联合创始人沈鹏、BOSS直聘创始人赵鹏、瓜子二手车毛豆新车创始人杨浩涌等大咖的小册子
2022-11-18
书名: 《饥饿的盛世》
作者: 张宏杰
推书理由
今天推的是张宏杰博士的《饥饿的盛世》,写乾隆盛世的。
张老师写历史一直都很可以的,学术性和易读性结合的相当好,组里很多人读的《曾国藩传》就是他写的。他很清楚大多数人的接受度,会使用降维的语言贴近现代生活的语言来描述一桩桩历史事件,大家对他有兴趣还可以看看他写的《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洪武》(这本写朱元璋的)《千年悖论》。
说回这本书,这本书的副标题是乾隆时代的得与失。张老师从乾隆的家族、爱情,到乾隆与权臣、百姓,再到乾隆对西方态度等方面进行描写和分析,解构乾隆时代之所以被称为“盛世”的原因,以及这个“盛世”背后隐藏的痛苦。
比如说,当时的中国,纵向比是中国历史上人口和国力最强盛的时候,横向比是当时世界上最富庶的国家没有之一。但是当时乾隆统治下的百姓年收入远比不上英国农民的收入。甚至于在高压统治下,百姓只许有肠胃,不许有思想,更可悲的是大多数百姓连肠胃都满足不了。
再比如说,西方那时候已经收获了工业革命的成果,而乾隆这边还在大搞集权统治,有一句话我还蛮印象深刻的,就是乾隆认为“在真正有作为的皇帝统治下,不应该有为患作乱的奸人,同时也不应该有彪炳史册的名臣,只可以有唯命是从、办事敏捷的奴才。”可见那时候的“盛世”危险的不止是物质上的,更大的精神上。
这里面写乾隆的变化也很有趣,前期统治他还是以宽厚宽恕为主,与他父亲的高压统治不同。可是自从富察皇后病逝,他就大变特变,宛如一头发疯的狮子,最后也只能落得十全老人骨难全的下场。
所谓盛世啊就是一种假象
2022-11-19
书名+作者: 《上任第一年》 琳达·希尔
书名+作者: 《小米创业思考》 雷军 / 徐洁云
书名+作者: 《商业模式新生代》 亚历山大·奥斯特瓦德/伊夫·皮尼厄
2022-11-22
书名: 《可能性的艺术:比较政治学30讲》
作者: 刘瑜
推书理由&官方
————————————————————————
一个和平“爆发”的年代?
历史“终结论”的终结?
国家能力从何而来?
文明的冲突是一个过时的预言?
……
面对林林总总的政治问题,作者带领我们以一种比较的视角,在民主问责和国家能力两个政治比较的核心维度下,建立起观察的参照系,将不同体制、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纳入比较的视野,去分析我们的时代背景和全球化进程,讨论不同国家的政治转型与国家能力,以及文化和经济对政治变迁的影响。
“政治是可能性的艺术。”当我们将面对的政治现实当作一万种可能性之一来对待时,就能从此时此地抽离,获得一种俯瞰的视角,进而再聚焦定位现实,在浩瀚的可能性中理解我们自身。
————————————————————————
“政治复杂到令人绝望,但也正是这种复杂,让思考充满乐趣,让自由成为必要,让未来涌现无穷无尽的惊奇。”
这其实是本政治学的科普书籍,可以帮助大家系统性的理解政治,避免成为“暴民”和“愚民”。但是目前实体书已经被全网下架了,存活期半年,电子书目前还有(但有删节少了两个国家,看理想APP还能听音频),各位且看且珍惜。
2022-11-23
书名: 《山居杂忆》
作者: 高诵芬/徐家祯
推书理由
今天推一本以前很难买到的书,高诵芬和徐家祯老师的回忆录《山居杂忆》,绝版10年了,孔夫子曾经的天价书之一。今年出了新版,封面审美大幅上升,但是因为历史原因少了两章。
首先还是官方推文:
这是一本活的历史书,记录的是以一个江南家族为中心、从清朝末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改革开放开始这一百年的中国社会变革史。高诵芬从“抗战逃难”到“文革抄家”等,无不扬清激浊,曲尽其致,以其特定的年代和经历,写就了这段历史,成为杭州乃至中国特定时代的教科书。这本书也成为了解和观察那个时代、那座城市、那个阶层的独特视角。时代变迁,繁华落尽,物是人非,当晚挑灯夜读至凌晨,掩卷叹服。这样的文字,只有饱经阅历后的静心才能得到。日子是流水,老人用心境洞穿了她,清澈如许。
这是本非常耐看的书,也是本很值得经常翻翻的书,说他是真实版红楼梦不为过。看《山居杂忆》,我们不仅看到近代中国的百年变迁,也能看到江浙一带的风俗风貌、旧时美食、人情世故,个人认为值得收实体~
2022-11-24
书名: 《写出我心》
作者: 娜塔莉·戈德堡
推书理由
周四啦,今天的书名有点矫情,叫《写出我心》,上一个版本的译名更加矫情叫《再活一次》,来自美国作家娜塔莉·戈德堡,出版于1986年。我还是更喜欢这本书的原版名《Writing Down the Bones》。
这本书总结其实很简单,就是只管写就好。但是为什么推这本书,是因为近期常聊的一个pointer,她觉得之前的生活有点糟糕,于是看了很多心理矫正的书,充分展现了什么叫道理我都懂但是就是很难下手改变。一次聊天时我们提到了通过写日记来总结和复盘,她踌躇了几天,说自己不知道该提笔写什么,总觉得自己的生活没有出彩的地方,总不能写流水账。我就一下子想到了这本书。
因为在很久之前,我和她抱有一样的想法, 觉得写出来的得有点东西才能写,看完这本书我才知道,原来我是有写出垃圾的自由的。虽然写到现在还大多数是以日常生活发疯文学为主(毕竟每天上班素质低点也正常),远不及空白、涵小仙女和77的文字总结能力,但是翻看这些碎片式的记录,我看到了我自己在逐步思考,文字在逐步进步。我看到了我生活的精彩之处,也看到了我之前没察觉到的改变。
能用自己写的前10万字就换来金钱和名誉的人属于凤毛麟角。知名作家毛姆(写《月亮与六便士》的那位)在名利双收之前,其实已经坚持写了10年小说,而且每年收入只有入不敷出的几百英镑。如果想早日获得回报,最佳的捷径不是找名师指导,也不是看写作技巧的书,而是练习,大量练习,在写完50万字后,再来讨论“为什么他们不赏识我的文字?我是不是没有才华?”
不需要多余的思考,现在就开始写,普通人也能成为作家,用文字与自己聊聊,捍卫自己写出垃圾的自由,说不定下一部伟大的作品就出自你我之手。
2022-11-25
书名: 《在绝望之巅》
作者: E·M·齐奥朗
推书理由
今天推一本我个人比较喜欢的发疯文学,来自有“二十世纪的尼采”之称的法国哲学家E·M·齐奥朗的《在绝望之巅》。
一开始只是纯纯被封面吸引,基本没有了解过就下手了。确实,颜狗对于长得好看的书通常都不太理智,抱着的想法一般都是如果他不好看,还能当装饰品装个杯,如果他好看,那不是更好了吗。
这本书就是更好地那种,在刚开始的时候我以为这是本文学性比较强的小说集,结果没想到是哲学性质更浓厚一点的散文集。
作者在写这本书的时候饱受抑郁症和失眠症困扰,所以写的东西基本都是关于荒谬、疲惫、痛苦、爱情、苦难和贫穷等等等等这类的个人表达。读这本的时候我真的很忧虑于他的精神状况,不止一次的想“哇哦感觉这个写完他就要去死了”,但是很意外的是,这本书是作者的第一本书,在此之后他还创作了很多作品并且活到了84岁高龄,这可真是“我站在绝望之巅,长命百岁。”
不多说了,可以摘录一些文里的疯话分享下。
他写选择:“一切皆有可能,但一切接不可能。一切都被允许,但同样,一切皆不允许。无论我们走哪条路,都不比别的路好。”
他写立场和态度:“为什么总是期望有明确的立场、清晰的观点、有意义的话语?我觉得对所有向我提出或没有提出的问题,我似乎都应该喷出火焰,作为回应。”
他写后悔:“在这个不应该为任何事感到后悔的世界上,有许多事可以让人感到后悔。但我问自己:这个世界配让我感到后悔吗?”
他写贫穷:“贫穷这种现象是人类所特有的,因为只有人类才会把跟他平等的人变成奴隶。只有人才能如此自我鄙视。”
他写幸福与不幸:“我们怎样战胜不幸?通过与自己斗争,因为不幸来自内心,而不是来自外部。如果我们不断提醒自己,一切都只是我们意识中的反映,清晰的程度取决于我们感官的敏锐程度,那我们就能达到一种清醒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现实将恢复其真实的比例。我们不能矢志追求幸福,只能减少不幸。”
2022-11-26
书名: 《掌中花园》
作者: 无穷小亮
推书理由&官方
怎么种花?
什么花好打理?
按照卖花人说的方法来养怎么还养死了?
我每天精心照顾为什么花总是死?
经常有网友问我类似的问题,我很理解他们——我一直都记得自己还是园艺新手时的一个心愿:能有一本不抄来抄去、实际一点的园艺书来带我入门。
这几年我一直在研究好玩、好养的植物,尤其是迷你盆栽和生态造景。所以现在要是再问我,精通园艺是一种怎样的体验?我会说:“在了解植物的习性之后,园艺就成了一种很自然的反应:到浇水的时候就去浇水、太阳有点大了就遮遮阴,一切都会进行得特别自然。”
可要从“植物杀手”进化到了解植物,精通园艺,即使是我,也走过很多弯路。于是我开始一边种盆栽,一边用文字和相机记录它们的状态,长出效果后,继续观察它的长势,把期间需要注意的要点都记录下来。当我觉得这样养真正靠谱后,再把它写成文章,集结成你手中的这本《掌中花园》。
这是一本完全来自我个人亲身经验的园艺书。书里有植物原生地环境的介绍,可以帮你了解它的习性;种植步骤都配有实图,一看就会;养护秘诀都是亲身经验的大集合,事无世细、喋喋不休又一针见血。
希望它能帮助大家,得以感受与自然的互动,因为园艺,成为摄影爱好者、泥瓦匠、土壤专家、植物达人,甚至昆虫专家……最肯定的是,你会成为一名热爱生活的人!
2022-11-27
书名: 《夜航西飞》
作者: 柏瑞尔·马卡姆
推书理由
这本书的作者是英国女飞行员柏瑞尔·马卡姆,1902年出生,42年出版《夜航西飞》。在那个年代从事“男性集团的工作”真的是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但也正如序言说的,其实很难定义作者是个“自由女性”或者“女权主义”,她从始至终就是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文字里对于性别这一块是不可思议的模糊与淡化感,就像是她“顺便对他的男性同伴施下魔法,这样他们就不会对她闯入男子汉的世界忿忿不平。”一样也对读者施了魔法,让我们只能关注她看到的和想到的。
这本书其实是作者的回忆录(我好像有点钟爱回忆录这类型的书),她从四岁开始就跟着父亲在英属非洲生活,和非洲土著一起捕猎野猪,在狮爪下逃生,在干旱土地中寻找大象。她是顶尖的驯马师,也是顶尖的飞行员,她是世界上单人由东向西飞跃整个大西洋的第一人。她写的不止是自己所看到的外部景观,也有内心景观的细腻呈现,行文更像是散文体,阅读起来比较舒适。
你可以在书里找到非洲的野性与生命力,你也可以在书里找到她的人生信条。
她说“我想,我是第一个通过飞机发现大象行迹的人。”
她说“我一直是个快活的乡下人,直到我在伦敦生活一年之后,才明白需要用脑的生活多么无聊。无聊,就像钩虫,是挑地方的疾病。”
她说“为什么要冒这个险?为着顺应天赋,只要天空还在,只要我还有架飞机,我会继续飞下去。”
她没有在书里透露过一丝她的私人生活,你只能看到她洒脱到爆的非洲纪实和飞行实录。她分明是在用她自己的人生引领我们,让我们既可以倾尽全力爱己所爱,也可以决绝地告别过去迎接全新的生活,一切的一切的选择权都在我们自己手里。
反正,我们都只能活一次。
2022-11-28
书名: 《All Creatures Great and Small》
作者: James Herriot
推书理由
哇一眨眼就到11月末了,好像推到现在也没推过原版书……今天周一,在这个间歇性仰卧起坐打鸡血的日子里,推一本适合原版入门看的轻松书《All Creatures Great and Small》,James Herriot
这本书是BBC英剧《万物生灵》的原著,虽然电视剧和原著差别很大(电视剧夸张好笑,原著主角正常很多)。作者是一个在英国乡下的兽医,他从从业初期开始讲起,写了乡间美好的自然风光、有脾气的动物们、善良淳朴/挑剔难搞无缝切换的农民客户,还有和阴晴不定的老板以及坎坷的dating之路。作者善良又容易害羞,社恐+有“怕什么来什么”体质,经常闹出各种笑话,写的也很有意思,我常常会自动代入然后脚趾抠出4层别墅,抠完了再和作者一起哈哈大笑,真的是非常纯粹的快乐!
这本书有一套系列,一共五本,这是第一本,后面四本的标题我也都很喜欢,分别是《All Things Bright and Beautiful》《All Things Wise and Wonderful》《The Lord God Made Them All》《Every Living Thing》
虽然原版书看起来挺厚的,但是每天睡前啃一张也能很快就啃完这本书整体轻松幽默,看起来不会太难过,很推荐想尝试阅读原版书的同学试下“
2022-11-29
书名: 《发光的骨头》
作者: 凯特·摩尔
推书理由
今天推个非虚构文学吧,凯特·摩尔的《发光的骨头》。
大家应该都知道居里夫人发现了镭吧,那你们可知在镭的危害性被发现之前,镭被当时的社会认为是一种万灵药,人们用镭治疗癌症、病痛,使用镀镭的水瓶喝水,甚至让十四五岁的花季少女,不穿任何防护装置,用口水湿润沾着镭粉的笔,在表盘上一笔一划的涂抹出来。
这本书写的就是一百年前,成为镭公司赚钱的代价,接连生病、惨死的镭姑娘们的故事。
也许你们已经在其他文学作品或者相关的纪录片中,了解过这些镭姑娘。你们知道她们的遭遇和镭公司撇清关系的无耻,了解过为了正义发起的“必死的诉讼”。当然她们最后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镭公司的所作所为被公布于众,惨死的姐妹们获得了公平和清白。她们的努力促使政府加强对辐射行业的监督,促成了劳工保护法的修订。世人从她们的遭遇认识到了辐射的危险,研究学者们通过研究她们的身体,积累了关于辐射的认知,让后人受益匪浅。
但在成就面前她们作为个体被完全无视,她们没有独立的名字,她们只是以“镭姑娘”这个统一的代号被世人所知。
作者凯特做的很好的一点是,她挖掘了“镭姑娘们”被遗忘的名字、个人情感、在遭遇病痛时内心的恐慌、诉讼时的决然与勇气。从姑娘们第一次获得丰厚收入的喜悦,再到第一颗让她们疼痛难忍的牙齿,再是她们被辐射击碎的骨头、无法行走的绝望,还有眼看着自己的同伴枉死后被冠上“白喉”“梅毒”这类死因的愤怒,让我们作为读者能真正感她们所想,陪着她们走完这充满痛苦和勇气的一生。
致敬这些熠熠生辉的生命。
2022-11-30
书名: 《每当我找到生命的意义,它就又变了》
作者: 丹尼尔·克莱恩
推书理由
上海一夜入冬啦,不知道你们那里如何
月末就推一本来自哈佛大学哲学系的丹尼尔·克莱恩所写的哲学随笔《每当我找到生命的意义,它就又变了》,原版名更加好理解,就叫《Life!Life?》
作者记录了不同哲学家说的关于人生的39个哲学句,逐一写下他的分析和理解,有些认同有些有不同的观点,透过他的随笔我们可以认识到不同哲学家对于人生的理解,如果能在看到句子的时候先做下自己的理解再去看他的分析,你就能确切的感受到什么叫有100个读者就有100个哈姆雷特,有些观点你能契合,有些你也可以迸发出不同的思考,这种感觉真的很玄妙。
如何尽可能地活出最好的人生这个问题,曾是哲学的核心追问。你在这本书里可以看到享乐主义、悲观主义、存在主义、经验主义等各种哲学流派对于人生的思考。
你可以看到亚里斯提卜说“生活的艺术在于及时行乐,而最强烈的快乐不是智识上的,也并不总是道德的。”
你也可以看到加缪说“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自杀。判断生命是否值得继续,就相当于回答哲学的根本问题。其他一切——诸如世界是否是三维的、精神有九种还是十二种范畴——都要位列其后。”
还可以看到尼采说“从存在中收获最大成果和快乐的秘诀就是:过危险的生活!”
还有休谟说“对宇宙而言,人的生命并不比一只牡蛎更重要。”
每个哲学家对于人生都有不同的思考,作者在回顾这些年轻时摘抄下来的金句时也在回忆起自己被这些句子影响的人生。
而对于读者们来说,我觉得这本书最大的意义其实不是解决人生意义是什么这个大课题,而是像一部哲学导论一样让读者可以快速理解各个流派和知名哲学家的主要观点。如果对哲学有兴趣,这本书可以是一本很好的入门读物。
2022年12月
2022-12-01
书名: 《他改变了中国》
作者: 江泽民
推书理由
起立,默哀
其他推荐:《论中国信息技术产业发展》 江泽民
2022-12-02
书名: 《讣告》
作者: 基斯·科尔克霍恩 / 安·罗
推书理由
“人生就像一只飞过宴会厅的麻雀,从黑暗中飞来,又没入黑暗,其间只有明亮的一刻。当然,也可能宴会厅里的黑暗比之前和之后更甚。但无论哪种情况,飞过的那一刻——在大地的喧嚣中挥动的翅膀——是我们必须抓住的。”
讣告是指人死亡的通告。《经济学人》讣告栏设立之初,是为给报纸增加“历史感和人文性”,除约一千个单词的长度外无任何限制。对戴安娜王妃这样所有讣告栏都会出现的名人,它的写作如何脱颖而出?对其他讣告栏无视的小人物,它的写作又如何能打动人?
而讣告栏的两位编辑keith和ann确实做到了。他们用一千个单词抓住了人物生命的核心,语言风格非常非常迷人,严肃又调皮,还透着点黑色幽默,堪称散文范本。
他们选取的人物也很多元,在这201篇讣告里,有像戴安娜、黑泽明那样的名人,也有小丑演员、消防员等淹没在人海中的小人物;有大师、圣徒,也有黑手党大佬、骗子和追名逐利者;甚至,里面还有只非洲灰鹦鹉。
因为作者相信“每个生命里都有值得倾听的故事。”
我在翻看的时候时常会想,如果我现在死了,那么这篇讣告会是怎么写的;也时常会想,人原来也可以这么选择生活。我觉得这本书提供的不止是别人的自己从未亲历过的人生,也提供了一种看自己生活的全新视角,他可以帮助你寻找生活里值得记录的事情,就跟封面的那段话一样,我们要做的只是抓住这些挥动翅膀的瞬间。
不算是一本适合一口气看完的书,它适合放在床头,在安静的夜晚慢慢咀嚼,五星推荐。
2022-12-03
书名: 《铸就偶像》
作者: 卡尔·罗利森 / 莉萨·帕多克
推书理由
今天要推的人可能很多人不太熟悉,她叫苏珊·桑塔格,1933年生于纽约,2004年卒于纽约。她是美国著名的作家和评论家、著名的女权主义者。她的写作领域广泛,以其才华、敏锐的洞察力和广博的学识著称。她是20世纪美国文化的象征,也是一个时代标志性人物。她的一生与美国乃至世界的文化发展历史息息相关,折射着20世纪30年代至21世纪初期西方知识界、文化界的思想图谱和文艺风潮。她对时代以及文化的批评,包括摄影、艺术、文学等,让她被尊称为“美国公众的良心”。
有人问过她“你是谁?”,她毫不犹豫地说“我是一个流浪者,我从发现事物、相逢与交流中得到乐趣。我在美国时并不觉得自己是美国人,但我又从未像我在国外时那样美国化。一切都令我感兴趣,我所忧虑的只是我能否始终保持公正。吸引我的是那些最为蜿蜒曲折的心灵之路。关于它们,我想要用各种方式去描写。”
夸的得讲完了,讲讲不夸的。
她是女权主义先锋,却又时刻不忘利用女性身份在男性主宰的世界里步步高升,最后还对女权踹上“反智”的一脚;
她是反阶级主义者,致力于模糊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界限,却主张建立一个“结构更贵族化的国际笔会”,并公然对非欧美文化表示睥睨的姿态,最后成为了精英文化的标杆;
她是能量充沛的母狮子桑塔格,她是具有边缘型人格障碍和表演型人格的桑塔格,她是容易犯幼稚政治病的桑塔格,她也是缺乏安全感把恋人当父母的苏珊,她也是咬着指甲经常怀疑自己、非常需要旁人肯定的苏珊。
她是个非常复杂的人,用错综复杂形容她不为过,但是又有哪个人是不复杂的呢?
我其实也没怎么看过她的作品,我只是觉得这个人的传记很有意思。截止今年国内出版的(我知道的)有三本她的传记,分别是《铸就偶像》《智性与激情》《桑塔格传:人生与作品》。
第一本00年出版,18年全版的《铸就偶像》,也是桑塔格的首部传记,很难评价,因为这部基本上是一本由旁人叙述的材料整合而成的,切入点会让人感到不太舒服,很阴谋论。
第二本是今年9月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智性与激情》,这版本对比上面的“敌人圈视角”更加中立客观,详细探讨了生活史、私人史,更关注作品。
第三本是今年10月译林出版社出版的《桑格塔传:人生与激情》,也是20年的普利策奖。这本书采访了近600个人,算是迄今最全面的桑格塔传记,但更偏向于私生活和对桑格塔这个人的研究,一个形容很贴切,这本书很“朋友圈”。适合与上面一本对读,可以更全面的理解桑格塔。
2022-12-04
书名: 《失落的卫星》
作者: 刘子超
推书理由
今天推一本游记类型的书,刘子超《失落的卫星》
说起中亚,有很多人会感觉到很陌生,这本书可以很好的扫清读者对中亚的盲区。作者9年间不断出入中亚地域,将所见所闻编写成册,文笔高超,可以两三笔就将事物刻画完全,再不经意的引入史料把事情讲明白。
中亚五国: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
他们唯一的共同点是从1922年到1991起的70年时间里,都是苏联的一部分。但是他们复杂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早在这个时间点之初就已经开始,且在独立之后又有了新的改变。
这五个国家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哈萨克斯坦是苏俄的he靶场。据不完全统计,苏联在此地进行了457次爆炸实验,但从未有人关注人员伤亡和损失。
塔吉克斯坦是原苏联共和国里最穷的,他既没有石油,也没有天然气资源。此地800w居民汇总,有至少15%的居民在俄罗斯工作。这些俄漂打工人寄回来的钱,占全国生产总值的一半。是世界上最依赖民众工资的国家。
吉尔吉斯斯坦是中亚最民主最自由的国家,但是这个国家有三分之一的婚姻都是通过抢婚完成的,每年有一万多的年轻女子被绑架,超过90%的新娘子会和绑架者一同生活。
乌兹别克斯坦在卡里莫夫在位期间是世界上最残暴的独裁国家之一,铁腕统治下稳定第一。所有从公立机构毕业的人都有义务为国家工作至少三年。
土库曼斯坦,中亚五国里最神秘的国家,少有人进入过。他是亚洲唯一一个永久中立国;他的领土80%被沙漠覆盖;他是世界20大独裁政体。他的前总统尼亚佐夫是知名的独裁者,他因为吸烟而感染疾病后就规定全国人民在公共场合不得吸烟;他又认为,舞蹈、戏剧、在车里听广播都不利于土库曼斯坦人的成长,一并予以禁止并关闭了全国的图书馆;他还规定男性不得畜胡子、留长发,镶金牙更是一件违法的事情。土库曼斯坦人在吃饭前都要口中默念,祝尼亚佐夫总统身体健康。然后06年他一死,所有的形象和纪念碑都被要求在3个月内清除完毕,生前镶金边死后垃圾桶。
在这本书里你能跟着作者近距离的感受这五个国家的风土人情,独特的历史与文化真的很让人着迷。
2022-12-05
书名: 《孤筏重洋》
作者: 托尔·海雅达尔
推书理由
昨天写的一大段被卡了很难过,但是又看到各地纷纷开放又觉得很高兴,今天就来推一本浪漫主义纸上漫游吧。
《孤筏重洋》,来自挪威的民族学家、探险家托尔·海雅达尔。这本书畅销了70年,被译介为156个版本,全球销量超过了3500万册,入选联合国《世界记忆名录》,改编电影提名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1947年,当时的学者一致认定,所有早期航海人都是直接从东南亚航行进入太平洋的,对于这个观点,海尔达尔并不同意。于是他拍了脑袋,带着同样热情天真的5个人和一只鹦鹉,用艰难困苦(但是书中没有写的很苦)的101天,证明了一直被认为无法从古代美洲利用舟船进入的波利尼西亚。这次探险撼动了当时科学界的全为,海尔达尔将生死置之度外,用行动去证明了他的理论。
当然书里没写的那么悲壮,描写美景偏多,不断刷新我对海洋和人类文明的认知。他和五个猪队友在海上的故事也是又好气又好笑。虽然我们一时半会儿不会有海洋航行的经历,但我相信我们很快又能背起背包,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探险,用双脚来丈量我们脚下的土地。
喜欢探险、喜欢海洋,对人类文明感兴趣的可以看~
2022-12-06
书名: 《桑贝在纽约》
作者: 让-雅克·桑贝
推书理由
好像从来没有推过绘本之类的,今天推一本大人看的插画集吧。法国插画家让-雅克·桑贝的《桑贝在纽约》
偷懒复制豆瓣简介了:
★ 他是台湾画家几米的偶像,几米评论其作品“呈现出一种世故圆融的法式幽默,我非常喜欢。”
★ 他是《纽约客》的御用画师,迄今为杂志画了100多个封面插图,这在《纽约客》也是史无前例的
★ 他是法国国宝级插画大师,作品曾制作成法国官方发行的纪念币,被法国文化部长用来作新年贺卡
作为一个英语只会两三个单词的法国人,桑贝喜欢纽约的一切。喜欢那些无忧无虑的猫,喜欢多才多艺的爵士乐手,喜欢被人遗忘的花园……这座特别的城市中生活着一群特别的人,有喜有悲,多姿多彩,生机盎然!
年少的桑贝曾梦想为顶级杂志《纽约客》供稿,这个愿望终于在1978年实现了。他成了《纽约客》大家庭一员,迄今未杂志画了100多个封面插图,这在《纽约客》也是史无前例的。
本书收录了桑贝为《纽约客》创作的所有插图以及他在纽约的生活照,并附有一篇长达3万字的访谈稿。画家首次开诚布公地谈到了自己的绘画事业,还有为《纽约客》工作的八卦趣事。
前面的采访真的很风趣幽默,桑贝是个非常热爱生活且能以独特视角观察纽约的人。但是整体访谈我觉得不算很深入,我看的版本是哪个忘记了,我就记得我很讨厌译者带的儿化音……
2022-12-07
书名: 《超级思维:跨界、跨域、跨能,突破思考盲點,提升解決能力的心智模式大全》
作者: 蓋布瑞.溫伯格/蘿倫.麥肯
推书理由
今天来推一本比较小众的书,《超级思维:跨界、跨域、跨能,突破思考盲點,提升解決能力的心智模式大全》,查理·芒格推荐过,只有繁体版本,有同名书,认准作者蓋布瑞.溫伯格(Gabriel Weinberg) / 蘿倫.麥肯(Lauren McCann)
其实看标题就知道这是本讲思维模式的书,于是不自己写了,继续偷懒!
以下介绍来自官方:
【什麼是心智模式?】
心智模式(Mental Model),是一個人的思路,大多數都是從閱讀、會話和經驗裡學習而來,幫助我們理解、預測、處理、解決生活中種種問題的工具,每個學科、產業、領域都有自己特定一套的心智模式。
但現今世界變得越來越複雜且多樣,當遇到非原本專業領域的問題時,只靠既有的心智模式,很容易出現思考盲點,導致真正的實力無法發揮,因此需要擁有跨領域的心智模式,來幫我們做出更好的判斷。
例如,「臨界質量」是指物理學中當核材料的質量創造出一個臨界狀態,核子連鎖反應才會發生;同樣地,臨界質量概念可以幫我們了解,當任何累積值達到某個門檻,就會造成重大變化,例如商業或是傳播領域。
【什麼是超級思維?】
擁有麻省理工學院多領域學位的蓋布瑞.溫伯格與蘿倫.麥肯發現,世界知名解決問題高手、預測家、決策者都有一種超級力量──「超級思維」,也就是懂得借用各領域的心智模式,幫助他們克服複雜性、區分好想法與壞想法,有更好的思考能力,在個人和專業上做出更好的決定。
【練就超級思維的能力】
如果想要成為解決問題高手、不鑽牛角尖、突破困境、跳脫慣性思考,最好隨時擁有大量的心智模式,才能應付各種突如其來的狀況。因此作者有系統列出、分類和解釋所有跨領域的心智模式,讓你根據不同的情況,產出靈活的想法、解決難題,做出正確決策。
2022-12-08
书名: 《切尔诺贝利的午夜》
作者: 亚当·希金博特姆
推书理由
今天推的是非虚构文学,来自亚当·希金博特姆的《切尔诺贝利的午夜》
切尔诺贝利事故大家应该不陌生,所以故事背景就不再赘述了。
推这本书的原因是这本应该是目前对于切尔诺贝利事件写的最详细的一版。作者不止写了事故本身,还详细的介绍了核机构的工作特点、人员构造以及存在的一些漏洞。还对核工程人员性格和家庭背景都做了相关调查与介绍。可以说为读者建立了非常强大的背景基础,也能更容易理解事故的发生。然后作者在本书中详实的介绍了事故的方方面面,对比其他版本较好的一点是除了聚焦对整个政体的批判,还描述了很多在灾难里的普通人。
豆瓣里有一位读者的书评写的非常好~摘录一下,来自晓镜:
所谓的体制只是一个无形的抽象怪物,每一个个体才是具体的动人的。 第一批冲进去救火的消防员瓦西里25岁,他是被辐照得最厉害的患者之一。他请护士帮他偷偷带了一束花,送给他的妻子。“夫妻二人一道在病房里看了五一劳动节的烟花。瓦西里还能站起来,两人看向窗外时,他用双臂搂着她。”但他还是死了。事故发生后的十五天,死神接二连三降临。这时候作者只是写到:“窗外花开满树,天气简直完美。整个莫斯科一切如常。”
————————————————————————
作者是《纽约客》《连线》《史密森尼》和《纽约时报杂志》的主笔,所以写出来的文字文学性较强,有时候看着有点矫情,如果不喜欢这本的文风可以看看沙希利的《切尔诺贝利》。
2022-12-09
书名: 《小镇喧嚣》
作者:
推书理由
最近出的几部正剧都不错诶,赵丽颖的风吹半夏和胡歌的县委大院,周末追剧可以爽一把子了。
今天推的和县委大院算是同一个主题,聚焦基层政权的,来自吴毅的《小镇喧嚣》
作者在华中地区某乡镇进行了一年半之久的民族志调查,记叙了包括基层迎检、开发纷争、征收税费、产业调整、征地“种房”、维权争利等乡域政治故事。从国家-社会理论视角下,探讨一个有关基层政权、村级组织和农民在复杂互动结构中博弈共生的主题。
看的时候会非常震惊于乡镇整治运作中复杂的政治运作与张力,颠覆我之前的想法之觉得农民永远是弱势的一方。这里面写的官民和官商博弈都非常迷人,虽说书中的主人公一直处在“弱势”的地位,但是作者并没有煽情,而是从各个角度去抽丝剥茧,帮助读者站在各方的角度理解事件发展态势,很难得也很推荐~
2022-12-10
书名: 《镜中的孤独迷宫》
作者: 拉美文学家
推书理由
今天推一本拉美文学合集,《镜中的孤独迷宫》。
拉美文学真的太太太美了,魔幻现实主义真的很吸引我。
这部合集一共有39篇,类型有诗歌有小说有随笔,有哲思有惊悚有情感也有烧脑。
如果想了解拉美文化璀璨的文学之星们,这本书可以是打开视野的最佳选择了。
其他的我就不说啦,直接用第一篇《卷心菜的诞生》来试图勾引下你们的兴趣。
2022-12-11
书名: 《乡土中国》
作者: 费孝通
推书理由
前几天推了《小镇喧嚣》我就老记着还有一本写乡土社会写的很好的书,今早上发着呆突然脑子里就蹦进来了费孝通老师的名字,哈哈哈想起来了《乡土中国》
费老在这里想解答的问题是“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
那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是“乡土”?字面意义上看,乡土乡土故乡本土,即我们的家乡。我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土地的不可流转性导致了人的固定,由此形成了一个个独立的村落和县城,最后形成了我们熟知的“熟人社会”。在这个熟人体系中,人与人之间可以完全不依靠契约关系,而是凭借相互之间的信任、对已有经验的遵守和对不成文规则的维护,进而将熟人社会进化成一种完全不同于西方法理社会的礼俗社会。
“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是)和西洋的格局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一把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
这本书具有篇幅不长,但是学术性很强。虽然是1948年出版的书,能看到些许差异,但对现代生活仍是有很大的参考意义,是很好的社会学入门读物。
2022-12-12
书名: 《小说的艺术》
作者: 米兰·昆德拉
推书理由
今天要推的是米兰·昆德拉的《小说的艺术》,作者用7章说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为什么还要读小说?
“科学的飞速发展很快将人类推入专业领域的条条隧道之中。人们掌握的知识越深,就变得越盲目,变得既无法看清世界的整体,又无法看清自身。”
“小说在本质上和科学与哲学一样,是认识世界的另一种方式。没有了小说,人类理解世界将会少一个维度。人类将会变得单调。”
“小说不是作者的忏悔,而是对于陷入尘世陷阱的人生的探索。”
以下来自官方推文:
昆德拉这个名字可能不是特别熟悉,他是当今世界在文学地位和作品销量上最有号召力的大师之一,是历年诺奖得奖呼声很高的西方作家。
《小说的艺术》是昆德拉作为小说的创作者和研究者,对小说艺术思考的总结,藉由此书,我们可以了解作家的艺术观点、风格、技巧,和他对写作的态度、对文学传统的理解,以及在这个态度背后对人和世界的想法。
“人一思索,上帝就发笑。”昆德拉说,在这个格言的启发下,他喜欢想象:弗朗索瓦?拉伯雷有一天听到了上帝的笑声,欧洲第一部伟大的小说因此诞生了。小说艺术来到世界正是上帝笑声的回响。小说的智能不同于哲学的智能,它不是从理论蕴含,而是从幽默精神中产生的。这本作品是昆德拉对小说艺术思考的总结,藉由此书,我们可以了解这位作家的艺术观点、风格、技巧,和他对写作的态度、对文学传统的理解,以及在这个态度背后对人和世界的想法。
2022-12-13
书名: 《运气的诱饵:拉斯维加斯的赌博设计与失控的机器人生》
作者: 娜塔莎·道·舒尔
推书理由
嘿嘿今天推的是美国人类学家娜塔莎·道·舒尔的《运气的诱饵:拉斯维加斯的赌博设计与失控的机器人生》
博彩业是目前把“知识就是力量”做到极致的行业。赌场为不断盈利并掌控消费者,精益求精地研究方方面面细节:机器算法、道路形制、室内灯光、屏幕角度、取款手段、会员追踪技术乃至急救措施。在机器的迷境中,时间就像金钱一样有了弹性,也折射出了当代社会与经济生活中的一些关键要素。
本书一共有四部分,第一部分是“设计”,写了赌场是通过什么空间和氛围设计让客人玩的时间更长、手速更快、程度更深;第二部分是“反馈”,通过先进的数字技术,随时响应客人的偏好和行为模式,再通过操控概率,让客人越陷越深;第三部分是“成瘾”,分析重点从机器与机制转至赌博者(上瘾者)本身,看成瘾是如何影响他们的思想和生活;第四部分是“调整”,作者探讨了戒赌的方法,结果却是相悖的,有些补救方法甚至会更进一步促成上瘾结果。
看完再会看书名会感到一阵讽刺。科技的每一次进步,都是对人性的大挑战。哪有这么多运气降临,大都是无数人在背后缜密的计算,是资本与人性的博弈。大到赌博,小到短视频,我们一遍又一遍的在这些“瘾”中沉迷人生,但又什么都没得到。但是我觉得这本书的意义在于提醒读者万物皆可成瘾,重要的其实不是阻断,而是在于平衡。
2022-12-14
书名: 《意志力陷阱》
作者: 本杰明·哈迪
推书理由
今天来个许久未见的心理工具书吧,《意志力陷阱》,来自美国的本杰明·哈迪
避雷先说在前面,属于经典美式畅销书,重复例子比较多,让人耳目一新的东西比较少,很多实践属于老生常谈,个人认为不需要精读,只需要了解作者论点即可,适合和臣服实验(顺应自然)一起看。
这本书其实核心论点很简单,就是尝试搭环境的顺风车来改变自己,而不是单靠自己的意志力去对抗糟糕的环境。
因为人的意志力是有限的,很多人并不具备强大意志力去坚持做一件事情。相对意志力来讲,环境更为重要。人的一生是社会规范的产物,环境和规则才是决定你是谁的基础。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说你现在有5个朋友,都是迟到大王,每回约定都迟到半小时,迟到了大家也不会说什么,久而久之你一定也会对守时这件事不敏感;但是如果你有5个朋友都是很守时的,并且每次都提前到,你一定也会成为一个对时间要求很高的人。这就是环境的影响力,在迟到大王们团队中,你要是想靠意志力自己做到守时,最后的后果是你自己很难受,因为没人能理解你,能跟上你,你守时带来的后果是你浪费了更多时间去等待他们。而在另一个环境中,你从迟到变为守时会变得非常容易,且非常容易得到正反馈,你也会更有动力去改变自己;
再举一个我自己的例子,18-19年的时候我学习自由潜,那时候在国内小池子里刚入门时,我的静态闭气最好成绩是2分半,已经属于是那一批初学者里非常厉害的人,但是和那群休闲玩玩的人一起训练,虽然永远是最后一个从水里抬头的但是静态闭气成绩不升反降到2分钟。但后来我去了菲律宾海训,在那个人均都是静态闭气4分钟的地方,我几乎只出海了一天,我的成绩就提高到了3分半。在这个过程中我的意志力和身体素质有很大变化吗?没有。那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别?因为在国内的时候我要考虑的是如何突破我自己创下的记录,而在菲律宾我只需要考虑一个问题,那就是他们做得到的,我为什么做不到?然后我就做到了。
这本书可以帮助读者去客观分析所在环境,并通过一些小改变和小技巧来设计我们所处的环境使我们更容易走向和保持成功。推这本书的原因也是因为最近聊的很多朋友可能都陷入了遇到问题只分析自身原因的死胡同,导致自卑和自我攻击愈发严重。当然本书的意思也不是让把不成功的原因全部归结于环境,只是强调环境的重要性。综合下来其实我只能打3星,但是感觉现在让专注自己的心理学书籍太多了,可以看看站在对立面的本书,辩证吸收。
2022-12-15
书名: 《庄子评传》
作者: 颜世安
推书理由
之前看到了颜世安老师的《庄子评传》重版了,很开心,新的书名变为了《游世与自然生活》,装裱纸张都有了大幅度提升,买一本回来收藏喜加一。
这本《庄子评传》初版于1999年,是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之一,重版于2022年10月。作者颜世安,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思想家中心兼职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史、中国思想史。
颜老师这部评庄子是壮年时期写下的唯一一部作品,以隐者传统和道家思想为背景,以郭象所注三十三篇本《庄子》为依据,强调“无我”而非自由,从全新的角度带我们走进庄子的思想世界。
可能跟传统印象里洒脱遨游于天地之间的庄子不同,颜老师笔下的庄子思想深处是悲观的。他认为人生在世无法摆脱黑暗与痛苦,因此提出游世理论,用不认真的态度来认真过好生活。他喜欢谈论“无用”的好处,认为人生在世不要追求有用,不要使自己显得有某种才能,因为有才能就会被人用,就难免被卷入是非凶险之中。抱着这种世上不可能找到安定之所的想法,他游戏人间,以这种悲观态度作为个体存在的唯一生存选择,其实是与当代人的“躺平思想”很相似。一想到二千多年前的大思想家都没能和世界以及自我和解,我的精神内耗又被治好了(开个玩笑,划线删掉)。
颜老师写的很有水平,情感饱满,文笔流畅,整体又很通俗易懂。如果想了解庄子思想这本我强推但是本人也没读过什么其他写庄子的书,有没有推荐呀也想看看其他角度的庄子。
2022-12-16
书名: 《给仰望者的天文朝圣之旅》
作者: 切特·雷莫
推书理由
今天要推的是《给仰望者的天文朝圣之旅》,科学家切特·雷莫著。科普版《瓦尔登湖》,非常浪漫的天文学科普散文(避雷点在于文学性增强了那么科普将会被大幅度稀释)。
这本书是今年夏天朋友送我的,她说你一定要看这本书,如书封上所说,能道出你被星空震撼时无以言表的感动。
这次的推书理由来自译者高爽老师:
“天文学在自然科学的门类里显得格格不入。它不靠实验室和标本采集,只靠被动观察和模型搭建就能发展起来。这还不是最奇葩的地方。让天文学显得更不像科学的是,天文学从一开始到现在,一直在和人类社会发生着频繁的互动。说的再直白一点,是人类的行为习惯形成了今天的天文学框架,反过来,是星空塑造了人性。
换句话说,天文学深刻嵌入了人心。”
“我直到2017年才读到莫雷教授的书,实在是惭愧极了。我几乎用了一夜时间读完整本《给仰望者的天文朝圣之旅》。读这本书的感受是,费劲,痛苦,但是放不不。英文原本,充斥着诗歌和散文的笔触,能用十几种不同的词汇描写一种颜色,能把一秒钟的运动站看写上好几页纸,我有限的英语水平读起来不能说不吃力。但越是这样,越是吸引我继续读下去,甚至一边读,一边产生了翻译成中文的冲动。这些极美的句子,如果用优雅的汉语表达出来会是什么效果呢?
比如说——
谁在夜晚出门闲逛?是萤火虫,拖曳着荧光的长尾;是北美夜鹰和杜鹃,在黑夜中孤芳自赏;是牛蛙与蟋蟀,一唱一和地唱着走音的歌。猫头鹰和飞蛾也在夜晚外出,它们两个中的一个只不过是另一个的放大版。刺猬也走出来,群星好似披挂在它们的尖刺上。丘鹬,举止轻佻地转着圈。还有鼻涕虫和蜗牛在它们行进的路线上留下一串亮闪闪的黏液。漆黑如墨的夜晚,鬼怪也四处横行鬼魅魍魉不安好心。狼人褪去伪装化为原形。吸血鬼隐匿身型,悄无声息地填饱肚子。圣艾尔摩之火击中航船的桅杆,女妖伸长手臂向你召唤。诗人同样喜欢在夜晚外出漫步,他们说:“这是理智、寒冷与行星的光。心灵的树木确是黑色的。”当然不能落下天文学家。太阳落下的时候,天文学家就像阴影或一只獾那样钻回自己的地盘。”
“这就是《给仰望者的天文朝圣之旅》的20个篇章中的一个自然段。我从未见过文笔这么优雅的天文学科普书。得益于编辑的辛苦修订,我的译文尽可能地用伟大的中文表达出与原作接近的美感。前段时间,熊太行老师说,能用中文写作是极为幸福的事。因为这个国家有六亿人接受过九年以上的教育,百分之一成为你的读者,你就可能在历史上留下痕迹。
我翻译这本书倒不是为了在历史上留下痕迹。我只是觉得,中文世界里许久没有这么美的星空了,不能等。
《给仰望者的天文朝圣之旅》不是那种很“得体”的科普书,没有从月亮到太阳,到太阳系到银河系一步一步讲出去。它更像一本散文,一本抒情诗,在你看过夜空的星光之后,在你搜肠刮肚一番还是只能用“太美了”表达情绪之后,读到这本书,获得一点人性上的共情。”
2022-12-17
书名: 《艺术的故事》
作者: 恩斯特·贡布里希
推书理由
今天推一本一直没狠下心下手买的实体书,恩斯特·贡布里希爵士的《艺术的故事》,艺术类书籍真的好贵啊但是好好看啊,每次在书店摸到可以翻看的总会停留很久
这本书原意是给十五六岁的青少年做艺术史扫盲,但是我觉得对青少年可能有点深奥但是对我们这种成年人来说刚刚好!从早期的洞窟壁画再到20世纪的现代艺术,从无人知晓作者的史前艺术品再到耳熟能详的艺术大家们的冷门作,从图腾再到抽象艺术,能把我们知道的和不知道的还有完全想不到的艺术史全部串到一起~
碎碎念:看完就能在看展的时候看到作者和作品流派就一脸深沉的‘胡说八道’了(不是)
2022-12-18
书名: 《大火 拒绝天堂》
作者: 杰克·吉尔伯特
推书理由
这两天已经从“怎么还没阳”转到“该不会是我是那个无症状传染源”了哈哈哈哈哈需要读点诗清洗下内心的想法,所以今天推一本诗集,杰克·吉尔伯特的《大火 拒绝天堂》。
以下来源豆瓣,周日了不想动了:
杰克·吉尔伯特(Jack Gilbert, 1925—2012)美国当代诗人,曾获耶鲁青年诗人奖、雷曼文学奖等多种诗歌奖项。1925年生于匹兹堡,幼年丧父,挣钱养家,高中辍学,开始谋生;阴差阳错上了匹兹堡大学,爱上诗歌。曾在世界各地漫游和隐居,曾经历多次爱情,在多所大 学任教。他活了87岁,写了一辈子诗,著有《危险风景》《大火》《拒绝天堂》等五部诗集。其《诗全集》于2012年3月出版,同年11月吉尔伯特过世。吉尔伯特多年来从中国古诗中汲取灵感,在他逝世同年,国内首次引进了《拒绝天堂》。
本书合并了美国当代重要诗人杰克·吉尔伯特两部代表诗集。
《大火》是吉尔伯特的第三本诗集,写于其爱妻美智子逝世后,于他 隐居十年后首次出版的诗集。除了以往诗歌中自然、漫游等惯有主题外,他更多将对亡妻的思念写入诗中,整本诗集格外哀婉动人。《大火》出版后备受好评,获雷曼文学奖。
《拒绝天堂》是吉尔伯特自认为最好的诗集,斩获多项大奖,问世时诗人已80高龄,更是对他一生的总结,包括了他一些最强有力的作品。
吉尔伯特终生漫游、隐居,寻找、生活并写入诗歌。他颇受中国古典诗影响,淬炼出一种既激情又温和,精写细织,抽去文辞修饰的诗,质朴、纯然,直指人心。
2022-12-19
书名: 《大合流》
作者: 理查德·鲍德温
推书理由
今年就要结束啦,今天推一本我一直没找到电子版的书,《大合流》,来自瑞士的国际经济学教授理查德·鲍德温。
1820年大分流再到1990年大合流,信息技术使全球化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这本书试图为读者解决的问题就是怎么去理解这波全球化浪潮。本书由五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简要介绍了全球化的历史,第二部分扩展了全球化的研究框架,第三部分解释了新旧全球化的不同,第四部分是对G7国家全球化政策和各类经济发展政策的反思,第五部分是对全球化的未来的展望。
作者的思路和框架搭的非常清楚,很抓眼球,很有启发。这本书没有数学公式,只有统计数据的图表,而且涉及的概念是具备经济学常识的人很容易理解的,所以非常适合一般读者理解全球化的现状和一种可能的未来,而对于喜欢社科类的专业读者而言,作者提出的概念和观点也比较新颖,值得一读。”
2022-12-20 《向上社交》 帕特里克·金 “2022.12.20 周二
照顾羊了的室友一晚上然后手忙脚乱的周二上午,晚了些。今晚推一本实用职场/生活工具书,《向上社交》,作者帕特里克·金,畅销书作家,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社交互动教练。
豆瓣的官推其实已经把本书浓缩的很好了,不再赘述:
厉害的人都是擅长向上社交的,因为他们知道一个人要进步,一定要跟比自己更厉害的人交流才会进步。那么,如何去结识这些比自己更厉害的人呢?
首先,让心理和生理都提前进入社交状态,准备好“谈话简历”和“备用故事”,帮你从容开场,变得机智又有魅力。
其次,寻找和优秀的人的相似之处,比如共同的兴趣、话题,可以令对方迅速打开心扉,拉近距离。回答对方的问题时不要只说一两个字,学会用一个故事来表达,能让对方产生更多参与感。你还可以通过询问一些对方无法拒绝的问题引导对方加入你的谈话。
最后,能帮助别人的感觉很好,但也要学会说“不”来保护自己的时间和领地。如果不得已发生冲突,要将情绪问题和情境问题分开处理。这有助于我们进行一场成熟的对话。
需要避雷的一点是“经典美式畅销书套路”,就是前1/3让人眼前一亮,后面开始泛泛而谈。我觉得针对社恐来说本书的基本套路还是有用的,刻意练习后交流上冷场时刻确实有在逐步变少。如果没多少时间阅读,那看每张最后的总结即可~社牛我觉得不需要看hhhhh
以及本书虽然叫《向上社交》,但中心思想也是“在认识更多优秀的人之前,先让自己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不然只会局限于你认识牛人,而牛人不认识你的情况。谈话技巧固然重要,但一味结实人脉没有自己的记忆点只会落成混圈混到最后一无所有的结局,最重要的还是先把自己变得优秀。
你若盛开,蝴蝶自来。
2022-12-21
书名: 《自学大全》
作者: 读书猴
推书理由
大家好像对实用工具书的需求更大一些~所以今天还是一本工具书,来自日本读书猴的《自学大全》。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写好23年的规划,反正我是写了一半了,并且已经立下了不少flag,主要部分还是保持学习和尝试更多的新东西,那么如何自学就显得很重要了。但是像常规的《费曼学习法》《西蒙学习法》只是在教我们如何学习,不会告诉我们如何开始学习、坚持学习,找到适合自己学习的办法。这本《自学大全》可以说是救我狗命,从如何确立目标找到动力开始,列举了55种不同的方式帮助大家达成自学的目的。
作者虽然自称是读书猴,但他从小就非常不擅长读书。就算看书,集中注意力不到20分钟就会走神,他曾经用了整整5年时间才读完一本书。所以为了克服弱点,他收集了历代自学者的方法,从古希腊哲学到最新论文,网罗一切知识,为所有不想放弃学习的人,基于学习科学、认知科学、心理学、社会学、行为分析学、脑科学和心理治疗等领域,囊括了《思考快与慢》《学习之道》等经典学习方法论,多种不同的学习目的编成了这一本工具书。想要一本了解全面,看这本即可。
让人耳目一新的是他在最后有个“自学烦恼索引”,列举了学习过程中发生的各种实际问题,直指解决问题的章节,学习的时候放在手边时常翻阅,相信自己一定能坚持下来
2022-12-23
书名: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
作者: 林欣浩
推书理由
嘿嘿安利下最近快看完的一本小书《哲学家都干了些什么》,与这本书结缘过程也挺有意思的,今年差不多一整年都处于矛盾与探索的阶段,从被讨厌的勇气开始,后续又陆续接触了一些心理学方面的其他书籍,总觉得还有内心的困惑没有被解决,后来机缘巧合之下参加了关于尼采哲学书籍的读书沙龙,全程旁听下来,对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回来的路上就开始找书,不记得是听谁说过,读一本书之前最好是先去了解作者的背景以及观点倾向,所以我想先了解下哲学的历史发展,受微信读书上的高分神作标签吸引,非常幸运地找到了这本书,大致看了下目录和评价感觉有点意思,果然读下来感觉,作为哲学入门书籍真的真的真的非常浅白风趣(八卦吐槽)~
这是一本科普类的西方哲学史,作者用幽默风趣的,通俗易懂的行文风格,深入浅出的讲故事,从哲学起源,如何与宗教做斗争,伴随着数学、科学的发展,以及历史上哲学家提出伟大的思想之外还伴随了哲学家们的生活背景以及八卦轶事祛魅。分为上下两篇,上篇理性的崛起主要讲哲学先贤们如何运用理性来探索哲学问题,让我感到吃惊的是(先入为主了,认为哲学属于文科,形而上学跟理性没关系),很多哲学家像笛卡尔,牛顿,莱布尼茨等人同时也是数学家、科学家,正是数学,自然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下篇理性的陨落,从叔本华开始,越来越多的哲学家质疑理性的局限。越来越多的人同意:形而上学的任务,是用理性思维去研究世界本质等“大问题”。形而上学走不通,也就是说,理性不可能回答“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终极真理是什么”“人生的意义是什么”等问题。
整个读下来我的感受是接触哲学太晚了啊,很多问题先哲们早就想到并且研究过了hhh,其实,哲学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答案是什么,而在于不断追问的过程,这个追问理论上可以永远持续下去。然而,我们普通人研究哲学并不是为了学术研究,而是为了解决人生的实际问题。对于普通人,哲学和科学一样,其实也有现成的产品,那就是充斥在我们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人生观,只需要选一个适合的论断拿来用就可以了,比如:当邻居大妈默念“人的命天注定”的时候,她信奉的是宿命论和决定论;当朋友在酒桌上劝你“赚钱有什么用,钱再多,早晚也是一个死”的时候,他讲的是虚无主义;当人生感悟型的散文告诫你“当下最重要,活出你自己”的时候,它其实就是萨特的存在主义。
2022-12-24
书名: 《会走路的钱》
作者: bayfamily
推书理由
今天要推的是一本理财方面的书,bayfamily(贝版)的《会走路的钱》。钱是会走路的,即使你把钱压在箱子里,抱在被窝里,换成金银股票放在保险柜里,都挡不住钱会像长脚一样走来走去。
贝版曾是北美文学城投资理财论坛的版主,从2006年开始陆陆续续发表投资理财的博客文章,累计阅读人数超过数百万。他在2006年提出了“普通家庭十年一千万美元理财计划”,引发热议,而该计划于2018年最终实现。本书其实他累计财富的回忆录,详细记录了贝版实现该投资计划的每一步细节,涵盖他的历史过往造就的性格和理财偏好、对市场趋势的判断,积累资本的方式,和每一笔投资交易的细节与心态历程,当然也包括众多失败的经验教训。贝版将整个累计资本的过程分为“0-1万”“1万-10万”“10-100万”“100万-1000万”四个数量级,本次推的上册就是“0-100万”的过程。
因为这本书写的比较早,很多他在书内的判断其实现实中已经有了反馈,看的时候一边对照他的分析和思路一边对照现实发展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但是这会导致我们无法复制他的攒钱道路,但是他踩过的坑和总结的判断经验还是可以给与我们很大的帮助,需要避雷的是因为时代的原因后半段可能会觉得都是在重复的炒房,不感兴趣的话跳读,只阅读对市场判断和一些理财技巧博文即可。
2022-12-25
书名: 《雪地天使》
作者: 马娅·伦德/丽莎·艾萨托
推书理由
今天推一本老少咸宜的绘本《雪地天使》,挪威青年作家马娅•伦德与挪威插画师丽莎•艾萨托合著,是挪威2018年的童书畅销书榜首,北欧地区近十年销量最高的超人气童话。
本书讲述的是挪威乡村里发生的故事。平庸善良的朱利安偶然遇到了美丽的十岁女孩儿海德薇,和她一起度过了短暂而美好的嬉闹时光。这份天降友情很好的治愈了朱利安失去姐姐的痛苦,让他重新获得了欢乐。他们一起吃东西,一起游泳,朱利安的世界慢慢又变得生动起来。可是没过多久,朱利安就意外发现了海德薇的秘密。当真相被揭开,带来的并不是悲伤,而是理解与接受,朱利安一家人也终于迎来了久违的美好的圣诞节。
《雪地天使》的内核是告诉我们痛苦并不会随着时间消失,思念也不会,爱也不会。与其忘记,不如接受他们成为眼下生活的一部分。所以其实本书是用少年情感表达成人向思想的故事,用于生命教育再好不过,看完只想抱抱一直陪伴在自己身边的人,感恩他们又陪伴自己走过了一年。
希望大家能欢笑着度过这个圣诞节,迎接新年。
2022-12-26
书名: 《翦商》
作者: 李硕
推书理由
先说作者李硕博士,他的“专业”就是写中古史,他的第一部作品很牛,就是写孔子的,《孔子大历史:初民、贵族与寡头们的早期华夏》。要知道敢一个大部头就写孔子的不多,写的像他这么精彩的更是少见。他把已经被人说烂的孔子又娓娓道来了一遍,开辟了新的见解,讲故事的能力是真的很一流,所以遇到李硕博士写的历史书,我认为是可以无脑看的,踩雷概率不大。
而这本《翦商》是完善他之前写的一篇《周灭商与华夏新生》作的巨幅扩写。中国古代文献资料和考古材料有很多,但是根据考古材料来重建历史脉络的可不多。本书由殉葬这条主线,由新石器时代末期不断推进到殷周革命,可以说是里程碑的历史迁跃。除此之外,本书还延伸探讨了很多内容,比如纣王如何无道、商贵族的生活是怎么样的、商朝人的日常生活与祭祀之间有什么联系、周公废除人祭背后的隐情是什么。很精彩,推荐一看~
2022-12-27
书名: 《毫无意义的工作》
作者: 大卫·格雷伯
推书理由
昨晚看到了马伯庸老师的书单,就看到了这本以为推过了但是好像没推过的书,大卫·格雷伯的《毫无意义的工作》,今天就这本啦,也借用一下马老师的书评:
我曾经参加过一些奇怪的会议,简直如坐针毡。我清楚地感知到,与会人员没有一个在认真听,大家眼观鼻、鼻观心,都神游天外。即使是台上讲话的人,也只是机械读稿而已。我可以忍受内卷,但实在没法忍受这种荒唐的内耗——明明没有任何人在乎,也没有任何产出,每个人都心知肚明,备受折磨,但大家仍旧要浪费半天在走过场。这种系统性的荒谬,根源在哪里?在极度的空虚中,我不得不开始思考这件事本身的意义。
但显然有人比我想得更远,也更深入。这本书是一个编剧推荐给我的,她哭着给我推荐,说这书太好了,写得太准了,作者得吃了多少苦哇。
书如其名,这本书讲述的正是人类每天不得不面对毫无意义、没人关心、效率低下的工作,为什么一群聪明人会创造出这样一种互相折磨的荒唐体系,把自己困在其中无法逃离。作者有着惊人的敏感性和观察力,涉及到的领域极为广泛,从美军的外包服务到好莱坞的金牌制片公司,几乎所有领域都像是《是大臣》、《呆伯特》某些场景的翻版。虽说这些故事多发生在美国,但我在阅读时,经常会有“我曹,你是在偷窥我吧?”的错觉,这些场景实在太熟悉了,看着看着就哭了。由此看来,世界上最普世的不是价值观,而是人类聚合成一个庞大组织之后衍生出的逻辑悖论,它可以跨越种族、文化、国别、科技,政治体制,从古埃及到当代美国,到国会议员到市文化馆副馆长(参看《脸对脸背靠背》),无一幸免。
当然,作者并没有满足于吐槽,他还试图剥离掉表面上的荒谬,去解析其中的规律。这种荒谬不是因为蠢,恰好相反,是因为人人都太聪明。一些显而易见的愚行,其实背后都有一个隐秘而合理的理由。你觉得蠢,是因为你没有参透其中玄机罢了。黑格尔那句被人广为误解的话怎么说的来着:“凡是存在的,一定是合乎理性的。” 不合情理,但合乎理性,人类的矛盾性是深植于哲学层面。
这是一本爽书,骂得酣畅淋漓,分析得鞭辟入里;但也是一本苦涩的书,因为你知道其原理,也无力改变什么。我很久之前看过一本经济类的书籍,书名早忘了,但里面有一句话我记忆犹新:“本书并不会让你摆脱贫困,但至少让你知道自己为什么这么穷。” 同样的评语,我觉得也适用于这本书。
2022-12-28
书名:《津巴多口述史》
作者: 菲利普·津巴多
推书理由
今天推的是《津巴多口述史》,如书名所示,这是一本回忆录也是本个人传记,作者是菲利普·津巴多教授,目前还在世的世界top级别的心理学家。
大家可能对这个人不太熟悉,但一定听说过一个实验,“臭名昭著”的斯坦福监狱实验。这是一项关于人类对囚禁的反应以及囚禁对监狱中权威者和被监管者行为影响的心理学研究,充当看守和囚犯的都是大学生志愿者。有兴趣的可以自行搜索下,目前已有两部这个主题的影片上映了,实火。
相比于实验,津巴多的名气确实没那么大,但是他的个人履历其实非常牛。他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荣休教授、美国心理学会的前主席,出版了教材《心理学与生活》、《津巴多普通心理学》等数十本著作,并且终其一生都在尝试用心理学改变世界,本书就是他口述讲述的和心理学纠缠一生的故事。
本书的记录从得了传染病差点死掉的孩提时代开始,到学术发迹被斯坦福聘用,再到斯坦福监狱实验的前后,以及从这项实验衍生出的三个项目——害羞研究、时间观心理学和英雄想象项目。没有特别跌宕起伏的情节,甚至因为是口述的原因,有些地方很流水账,但也有很多有趣的小细节等待大家发掘。如果大家对心理学感兴趣,也想了解下现代世界级心理学家的人生的话,推荐阅读。
另外这个90岁的老爷子还进驻了B站(B站在文化这一块真的赢麻了),发了不少视频,多是根据国内观众的提问进行快问快答(但是每个也都讲了10分钟),很有意思,很多都是和大家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有兴趣的话也可以去老爷子B站看看~
2022-12-29
书名:《拖拉一点也无妨》
作者: 约翰·佩里
推书理由
年末了最近各种心与心的交流也多了起来,发现了好多人的痛点好像都是一致的,那就是拖延。
所以今天推一本《拖拉一点也无妨》,作者是斯坦福大学的哲学教授,约翰·佩里。
他凭什么能写拖延,就凭这本小书他能写15年才出版。从另一种角度看,他能拖延成这样但还没放弃坚持到写完最后一个字出版也算是吾辈楷模了。
本书核心是介绍了他的结构化拖延法,这个方法在2011年的时候还获得了搞笑诺贝尔奖,也是在科学界有头有脸的研究而这种方法其实也挺简单,就是说人们在拖延的时候其实并不是什么都不做,我们只是把那件不想做的事情无限滞后,然后宁愿去做其他更有难度的事情,比如不整理房间的人突然看房间不顺眼要大刀阔斧的整理、不做饭的人突然对厨艺产生了兴趣开始研究做菜、以及我现在为了不工作开始做自己并不擅长的输出。如果我们巧妙的利用好这个节奏,我们可以用“拖延”来打造我们的高效人设。
本书和其他书不同的是他从来不讲“战胜”拖延,而是与拖延共存,利用拖延来达成自己的其他目标。我觉得这个思路是很特别的,而且这本书对我最大的帮助也就是这点。人是非理性的动物,很多时候我们会被欲望、信念、冲动和心血来潮控制,它们会指挥我们的行为和想法,但是这些一定就是不好的要被改变要被摒除吗?不是的,而且我们也很难改变,理性的力量没有那么大,所以要给自己创造更方便理性发挥作用的环境,换个角度思考,利用好我们的这些弱点/缺点,谁说不能成功?
2022-12-30
书名: 《冲浪板上的公司》
作者: 伊冯·乔伊纳德
推书理由
今天推一本公司传记,伊冯·乔伊纳德的《冲浪板上的公司》
他和他创立的巴塔哥尼亚(Patagonia)在今年可算是大火了一把,因为他为了环保,把这家价值30Y美元的户外公司捐给了地球。而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想你们不会惊讶于伊冯·乔伊纳德能做出这样的决策了。
在成为一家公司的老板之前,乔伊纳德本身就是攀岩、冲浪等运动的爱好者,他创办乔伊纳德五金公司的原因就是为了给朋友们提供质量足够好的岩钉(用于在岩石上固定绳子,提供支点等)。在不适合外出的冬季,他就在小工坊里制作攀岩装备,等到了夏季的时候就开车跑到国家公园里一边攀岩一边卖装备挣钱,以至于他在初期的传单直接印着:“不要指望我在5月到11月期间能准时发货”。随着在攀岩工具领域逐渐积累名气,乔伊纳德又将领域逐步扩展到攀岩服装以及其他的户外服装(即巴塔哥尼亚公司),后来又有了冲浪的产品线。
他的产品哲学我也很喜欢,简单耐用可修理。比如说一些户外产品为了提供防水性能和透气性能,会在一些地方加上防水片,在腋下加上透气拉链。但巴塔哥尼亚的方案更简单:换上更透气更防水的面料,然后删掉这些无用的设计。在产品足够简单的同时提供了足够的耐用性。并且巴塔哥尼亚还主动将一些损耗件设计成了可替换的状态,向全社会公布了维修指南,甚至开了一个巨大的维修店,用于维修用户寄回来的装备。
这一产品哲学当然和某些品牌背道而驰,他们巴不得新品一出来你们马上就去更换。但从消费者的心理来讲,如果你购买了一件户外夹克,它本身的质量就非常过硬,且商家承诺给你一直维修,费用还不贵,这样的产品为什么不能信赖他10年甚至一辈子呢?我真的非常佩服乔伊纳德能在商业世界中一直立场坚定的贯彻自己的理念并走向成功,而且他在繁忙的经营中(甚至他的经营是被迫的,因为他创始团队的其他人比他更想出去玩,笑死)还在坚持户外运动,和大自然的相处中,他意识到他可以也需要做一些事情。
还记得他们最开始的王牌产品“岩钉”吗,在发现这些坚硬的钢钉会永久的损伤岩石之后,乔伊纳德立刻停售了岩钉,而是推广一种不会损伤岩石的铝合金“岩塞”,虽然争议很大,也影响了公司的销售额,但他仍然坚持这件事。后面还有更多的案例,比如对棉制品的讨论(用更环保的产品代替棉制品),对潜水设备的改进(用对海洋影响更少的面料设计潜水服)。直到今年,乔伊纳德给出了最开始那个惊世骇俗的公告。
乔伊纳德在书中十分诚恳的讲述自己公司的历史、文化和理念,并没有用上什么夸张的词藻。他自己甚至坦诚在人事这方面做的并不好,更换CEO的频率比较快,经常无法挽留一些优秀的员工。再比如说,乔伊纳德五金公司因为没有做好警示,被消费者告到破产,这都是他在书中讲述的失败案例。
是看完对我非常有启发的自传,是如何把一个小众且专业的品类打造成一门大生意的经典案例教程,原版的书名是《Let My People Go Surfing》,是他们公司的企业文化,老板鼓励员工翘班去冲浪真好诶
2022-12-31
书名: 《对白:让我们和更好的你聊聊》
作者:
推书理由
2022年的最后一天,也会是我的最后一次推书啦(日推居然能坚持这么久先夸自己100遍)
今天要推的是《对白:让我们和更好的你聊聊》,一本演讲集,来自全国高校公益巡回演讲活动《对白》。在这本书里选取了8个人的演讲稿,分别是白岩松、周国平、刘震云、陈鲁豫、马未都、武志红、李昌钰、樊登。
这本书其实并没有那么推荐,因为是针对的18-25岁还没进入社会的学生们,里面有些道理看起来有些鸡汤,有些大话。但是这里面的演讲几乎都提到了要保持自己读书和思考的能力。我就想借此来谈谈我怎么看读书,也是之前大家私聊我最常问的问题。
我为什么要读书?一开始的目的很简单,只是因为有次闲聊,我老板说我读书少,我不服气,然后从追求阅读量起,开始读小而美的小说。陆续看了一段时间,发现自己莫名其妙的养成了每天要翻翻书的习惯,也发现自己感兴趣的范围开阔了起来,我开始不拒绝学术类书籍,也啃的下去晦涩的大长篇了。我就知道成啦现在回想下初衷真的不光彩,但是“论迹不论心,论心无完人”嘛,三四年下来最后还是读进去了这么多书,书们也切实的在影响我的人生,这点时间总比我坐着一直刷短视频好。
那么什么书是该读的?我觉得不同的人生有不同的旋律,对书的理解也会不同。在我的观念里,一本书里只要有一句话能引起共鸣,带来思考,那这本就是好书。而1000个人可能会摘出1000个不同的句子,所以我所需要做的只有多读书,多看一句话,可能我的人生就会有所不同。
最后以白岩松老师的话做个结尾,明天开始本组运营事务都将交给小夏他们啦,希望能有更多有趣的活动和思想碰撞,也欢迎大家继续在这里读书
“让自己在人生的每个阶段有所学,有所悟,从拿得起,到放得下,再到想得开——这是我们读书的理由。”